来源: 阅读:- 2025-10-17 17:32:01
2025年10月15日晚,北京解忧渡国际艺术中心内,随着最后一缕音乐缓缓消散,全场陷入片刻静默,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李梵歌导演的舞剧《牡丹亭》在这里成功首演,千年古都北京与六百年前古典名著的完美邂逅,让这座现代艺术空间成为了传统美学当代转化的见证者。四百年前汤显祖笔下一曲因情而死、为情重生的至情传奇,四百年后在解忧渡艺术中心的舞台上焕发新生。
观众席间,有人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,有人仍沉浸在“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”的至情世界不忍醒来。这场历时155分钟的演出,不仅是一次对经典的重新诠释,更是一场关于东方美学的当代宣言。
01 经典新诠
演出开始前,解忧渡艺术中心大厅早已人头攒动。来自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们聚集于此,期待一睹这场被誉为“2025年最值得期待的舞剧”的首演盛况。“我一直好奇,《牡丹亭》这样的古典名作如何用现代舞剧形式呈现,”专程从天津赶来的教师陈女士表示,“但听说李梵歌导演的版本很有创新,所以特地来看。”
舞剧《牡丹亭》改编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作品,讲述官家千金杜丽娘与梦中书生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。创作团队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,以当代视角解读传统经典,凝练出杜丽娘、柳梦梅、春香、花神、陈最良、判官六个核心角色。
李梵歌导演的版本最大的突破在于对传统叙事结构的重新解构。全剧通过“惊梦”、“寻梦”、“回生”等核心段落,深入探讨“幻灭与觉醒”、“生命虚实”等哲学命题,让四百年前的智慧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。
02 视觉革命
舞台上,李梵歌导演首创的“虚实水雾美学”成为整部舞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标签。
以苏式园林的粉墙金砖为视觉基调,通过氤氲雾气营造出如梦似幻的舞台意境。舞者在虚实相生的空间中翩然起舞,将杜丽娘的“伤春入梦”与柳梦梅的“生死奔寻”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舞美设计打破了传统框架,巧妙融入“粉墙金砖”视觉元素,运用水雾营造朦胧意境。一座“牡丹亭”立于观众席之间,它不再只是远观的布景,而是每个人心中对至情向往的真实化身。
这种极具现代感的视觉设计,构建出一个游离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至情世界,为观众带来颠覆性的审美享受。灯光设计同样可圈可点。在杜丽娘“离魂”一场,灯光从温暖的暖色调逐渐转向幽蓝的冷色调,配合演员飘渺的舞姿,将魂体的轻灵与执念的沉重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而在“回生”仪式中,金色的顶光如同神启,照亮了杜丽娘苏醒的瞬间,也照亮了每个观众内心对“情至”的向往。
03 音乐融合
音乐是本次李梵歌版《牡丹亭》的另一大亮点。作品融合了西方管弦乐、昆曲、民族乐器等多元音乐风格,让观众在感受现代音乐魅力的同时,也能品味到浓郁的古典韵味。在“游园惊梦”段落,音乐从单线条的、带有禁锢感的室内乐织体,瞬间转变为绚烂的交响乐,对应着杜丽娘从现实到梦境的转变。
而当杜丽娘魂游地府时,极低频的电子声浪与在高音区飘荡的、经过延迟效果处理的女声吟唱,共同塑造了一个深邃而无垠的虚空。“音乐不再是简单的伴奏,而是情感的先行者,是叙事的主体。”一位音乐评论家在演出结束后如是评价,“李梵歌导演对音乐的处理,让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罕见的有机整体性。”
04 肢体诗学
作为一部舞剧,肢体语言自然是《牡丹亭》叙事的核心手段。在李梵歌导演的编排下,舞蹈不再是简单的动作展示,而是成为了一种真正的身体诗学。杜丽娘的水袖,在现实中是收敛的、规范的;在梦中则挥洒出狂放而饱满的圆,这不仅是情绪的宣泄,更是人格的裂变与解放。
在“拾画”一幕,柳梦梅无需言语,他指尖的微颤与痴迷的环视,已道尽所有关于“一见钟情”的文本。最令人动容的是“人魂双人舞”,那种反复尝试拥抱却穿透而过的“触不可及”,将文学中“幽媾”的虚无与悲情,演绎得比任何文字都更直接、更心痛。双人舞的编排备受观众好评,一位观众在评论中表示:“所有的双人舞和大群舞都非常漂亮好看,感觉舞蹈编排这块应该没啥人不夸的吧。”
05 情感共鸣
当晚的演出中,许多观众被舞剧深深打动。从山东青岛特地赶来北京观剧的李先生感叹道:“舞剧的妆造和现场光影效果太棒了!从暖场开始,年轻舞者独有的活泼张力一下把我带入了牡丹亭的世界。”
另一位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观后感:“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。……舞剧《牡丹亭》在我心中绝对算优秀,场景设计,舞蹈编排都可圈可点。”在谢幕时刻,舞蹈演员深情谢幕数次后离场,观众掌声与喝彩声不断。演出结束后,有不少观众等候在演职员出入口,为能与心仪的青年舞蹈演员交流而兴奋不已。
06 文化意义
李梵歌导演的《牡丹亭》不仅仅是一场艺术表演,更是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一次重要实践。该剧自首演后观剧热潮不断,在无锡站的演出时,原本仅安排两场,因开票即售罄的火爆场面,紧急加开下午场。对于为何选择《牡丹亭》这一题材,李梵歌导演曾在采访中表示:“我想在作品中表达至情时刻的极致美好——我们要用力寻找,享受当下这份‘至情’。”
这种对“至情”的当代诠释,打破了才子佳人的传统叙事框架,使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哲学内涵和现代意义。正如一位评论者所指出的:“《牡丹亭》讲的是超越生死的‘至情’,放在当下粗暴归类无非是‘才子佳人’的爱情故事……但大家对于红楼是熟悉的,十二钗每一个人都能牵动台下的观众。”
而李梵歌导演的版本,恰恰通过强化杜丽娘作为‘追光者’的形象,成功唤起了当代观众的共鸣。走出解忧渡艺术中心,深秋的北京已是凉意袭人,但观众们的热情却仍未散去。三三两两的人群在艺术中心门口讨论着刚才的演出,有人赞叹水墨般的舞台视觉效果,有人回味那段跨越生死的人鬼恋情。
一位年轻观众对同伴感慨:“没想到四百年前的爱情故事,今天还能让我如此感动。”李梵歌导演的舞剧《牡丹亭》在北京解忧渡艺术中心的首演,已经超越了普通演出的意义,成为了一场传统与现代、东方与西方美学对话的盛宴。正如汤显祖在《牡丹亭记题词》中所言:“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,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。”——这份对“至情”的信仰,穿越四百年的时光,在今天的舞台上,依然熠熠生辉。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